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第一黨支部開展國家安全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2020年4月11日下午🖐🏽,在第5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第一黨支部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線上學習研討活動。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第一黨支部學生黨員和非黨員博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由黨支部書記王文祺主持。

王文祺首先介紹了國家安全教育日的由來,2015年7月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地位🤘🏿,並且將每年4月15日設立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隨後,她帶領支部黨員學習了什麽是國家安全👌🏼、什麽是總體國家安全觀👩🏽🚀、什麽是國家安全戰略、負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的主體有哪些🏒、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有哪些等內容🦹♀️,參會同學們認真領會“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認識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所負有的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隨後,支部黨員從不同角度就各自的學習體會展開了交流。
黃兆慧就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突破方式分享了自己的認識⛔️。他從青年難以對國內外國家安全形勢進行準確把握🆑、國家安全教育在青年中的推進較為緩慢🧑🏿⚖️、青年對國家安全觀的理解較為缺乏三個方面對青年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現狀作了探討分析,並提出青年應當多關註時政新聞,深入了解國內外復雜形勢⬛️,將國家安全觀的內容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校應該加強國家安全觀的教育活動👠。
陳小陽聯系此次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意昂🗓,以哲學的眼光闡述了自己對於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解。他說😗,在哲學上,群體與個人間關系被稱為“群己之辯”👐🏿🎞。西方文化以原子論思想為依據,認為世界的真實存在是一個個不相聯系的原子🧜🏻♂️,因而在“群己之辯”中認為個人價值高於集體,在道德理論中便極端強調個人利益,這造成自私🙏🏿、自利現象盛行社會🚒。儒家文化在“群己之辯”中傾向於認為群體的價值高於個人,應從群體的角度實現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統一。儒家經典《大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修養思路,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一定要擴充至整個群體🦦,以實現整個社會的繁榮與和諧為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孟子要求統治者不能“獨樂樂”📱🛶,而要“與眾樂樂”;荀子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在於人能“群”,即人能形成一種將個人聯系在一起的社會,這些無疑都在強調群體的重要性🪳👨👦。《禮記》中提到“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漢代的班固說⚈🏏:“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後天下之樂而樂”。清代思想家顧炎武說過一句我們很熟悉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思想整體上會要求群體的公共利益優於個人利益💅🏼。這在古代有利於培養人的愛國熱情🤽🏼♀️,抑製社會中自私、自利現象的過度發展,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基於此,他認為國家安全觀強調 “總體”是因為“總體”背後是一種集體主義👨🏻🏫,強調整體的利益優於個人利益,而從此次中西防疫的實效來說,它說明我們的集體主義是具有很大優勢的💇🏿♀️🔲,只有當社會當中的每一員克服小我都參與到這個“大我”的建設當中,參與到整體安全的維護之中,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國家安全。
任天星結合喬良、王湘穗合著的軍事理論著作《超限戰》的閱讀心得,結合這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對各國內部以及國家之間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帶來的各種挑戰🏌️♂️,說明在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國家安全已經不再僅僅是領土、領空等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破圖了以往認為起著一定保護作用的物理上的國家安全,著重談論了自己對於傳統安全觀與非傳統安全觀等的認識〽️。他結合這次新冠疫情指出,一方面是病毒疾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威脅,以致影響了整個社會正常有序的運行🧖🏿♂️;另一方面,國際上一些國家及其政治人物企圖利用這次疫情打壓中國等等🚒。此時,對這本書的回顧顯得更有意義。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在此次集體學習研討活動中🫎,支部黨員們提高了國家安全意識🐱🧙🏽♀️,增強了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的認識。
(圖/文 王文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