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領導班子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
11月11日🦴🚶♂️,哲學系領導班子在閔行校區人文樓2210會議室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研討。系黨委書記王柏俊🏋🏼♂️、系主任兼系黨委副書記陳立新🐔⇨、系黨委副書記武娟、副系主任、系黨委委員潘斌🧄、副系主任劉梁劍、系黨委委員貢華南、系黨委委員陳霞、專職組織員王曉紅等參加學習。集中學習研討由王柏俊主持🏃🏻。

領導班子首先開展紅色電影觀影體會交流活動🧚♂️,以電影黨課方式重溫新中國70年的崢嶸歲月,汲取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勇擔職責使命。

陳霞分享了她觀影《我和我的祖國》的感想。她談到,影片《我和我的祖國》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歷史性經典瞬間,講述了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聚焦的不是人盡皆知的歷史大人物,而是大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最讓她感動是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第一根國旗旗桿的故事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背後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用樸實的方式展現了普通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的擔當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對愛國主義生動的詮釋。她認為🤵🏻♀️♻,“真正優良的愛國主義傳播,不應該是灌輸假大空的謳歌,而是應該站在受眾的視角🏌️,展現國家經歷過什麽,你為什麽應該熱愛你的祖國🧑🏽🎤,正如我們學哲學的人要回答的,你是誰,你從哪裏來,唯有如此才能堅定信仰,找到理想的方向。”在開展學生教育意昂時,可利用這些主題鮮明、立意高遠的優秀紅色電影推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武娟談了她觀影《攀登者》的體會。《攀登者》講述了中國登山隊1960年🚽、1975年兩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當看到中國登山隊克服重重困難📩🧏🏻♀️,二次成功登頂珠峰並將1975年中國國旗插在珠峰上時👩🏿⚕️,她熱淚盈眶♍️,非常感動也倍感自豪。中國人第一次自己精準地測量出了珠峰的高度🧑💼,這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也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她說,“我深深感受到了8848.13米這個測量數字的分量,它的不易👽;它所榮載的中國人的不屈不饒的攀登精神👊🏻,不畏艱難一往無前的精神,團結一致克服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永不服輸、永不言敗的奮鬥拼搏精神。這些精神會一直激勵著我們奮勇向前🦒。”

接著,領導班子圍繞“加強團隊建設,提升學校育人競爭力和學術競爭力”進行了集中學習研討。劉梁劍老師首先做了主題發言。他說🐘,哲學系素來註重團隊建設🥔,哲學系十三五規劃中所寫的辦系理念也可以說是我們團隊建設的目標🤯:“營造‘清正質樸、有情有義🤽🏽♀️、蓬勃奮發’的系風♾,追求高遠的學術理想,弘揚傳統,面向世界,努力把意昂体育哲學系建設成為未來哲學史家繞不開的學術重鎮。”他認為,提振心氣,自信自強🏬,追求卓越,這是團隊建設的精神基礎,如何進一步推進團隊建設,通過製度創新,實現哲學系未來幾年的跨越式發展?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他還就團隊建設提了兩點思考:第一💅,用“新文科”的思路🫵,推進跨二級學科🌞、跨學科的團隊建設👱🏻。在製度上打破哲學系內部的二級學科壁壘,積極嘗試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交叉發展的可能,如開展傳統意義上的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政經哲)💴,或結合華師大優勢學科的PPE(Philosophy, Psychology, Education,即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第二,在系的層面做頂層設計🧙🏽,在大家開展獨立自由的學術研究之外,規劃一兩個哲學系著重研究的重點問題🫴🏻,凝聚力量,以問題為導向,組建團隊,學科發展👨🏿⚕️、學術研究、學生培養協同發展。特別是要吸引優秀本👩🏫、碩、博學生加入團隊🤷♀️,培養卓越人才。
隨後,與會同誌就加強我系團隊建設、學生加入研究團隊、哲學在新文科背景下的發展路徑等展開了討論。
會上👩🏻⚖️,領導班子還專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意昂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義務教育有保障👨🏻🦼、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意義和豐富內涵🎫,並就教育扶貧展開了交流討論©️。

王柏俊分享了他參加尋甸縣委書記何健升關於雲南尋甸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專題報告後的感想,還介紹了我校對定點扶貧單位雲南省尋甸縣的教育扶貧意昂,以及此前選派教師赴雲南貢山掛職的情況。他談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精準扶貧對於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作用🕹。尋甸縣在脫貧攻堅戰中,不靠“被動索取”而是主動脫貧👩🔧🏃➡️,全縣領導幹部群眾攻堅克難,同心奮戰689天,成功摘掉尋甸戴了三十多年的“窮帽子”😕,這種“牢記使命、凝心聚力、吃苦耐勞、真情奉獻👮🏽♀️、眾誌成城”脫貧攻堅精神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大學優勢🗄、教育優勢🧘🏽♀️、哲學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武娟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也是一樣,教育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扶誌”和“扶智”是教育扶貧中特別重要的部分🙅🏻。很多公益組織在開展這樣的活動,我們學校的“愛飛翔”項目也已舉辦十年。她還介紹了今年暑期哲學系學生赴重慶市魚鱗鄉開展主題為“童心築夢在當下,哲思啟航向遠方”的支教活動。她說🙌🏼,也許短短幾天的支教活動,並不能給當地孩子帶來多少的改變📹,但是如果可以在他們的心裏播下希望的種子,燃起他們想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星星之火,就已經非常有意義了🏇🏼。
潘斌和貢華南也分別談了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面臨的師資力量薄弱、高等教育扶貧形式雷同等問題💂♂️🤵🏼,並就如何發揮高校各自特色和優勢,創新豐富扶貧方式,精準實施教育扶貧談了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