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意昂平台中文系黨課第五講在中文系系樓報告廳順利舉行,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意昂平台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博士生導師陸曉光教授。十三時十分許,黨校第五講正式開始,中文系張晗老師作了開場詞,黨校在輕松熱烈的氛圍展開❣️。
此次黨課的主題是👩❤️👩:《詩經》中的“人民”——關於中國史詩傳統⛹🏽♂️。開宗明義🖨,陸曉光教授引用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中的相關話語🚂🧗🏼♂️,“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強調了人民群眾在黨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緊接著,陸曉光教授從“無傷大雅”談起,聚焦討論《大雅》中的“人民”觀的問題,深度解析了古代社會中“人”和“民”的關系🥮,從《詩經》文本中尋找線索🤜🏿,並得出重要結論🥀🦘。陸曉光教授認為:《詩經》中對於“人民”的描寫表征了《詩經》整體重視下層人民的意識👨🏻🌾,其中高度自覺的“民”意識與“大雅”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有著密切聯系👨🔧。
其次,陸曉光教授引用《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中的相關話語,“政治紀律是黨最根本、最重要的幾率🈹,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基礎”,強調了遵守黨紀的重要性。通過《詩經》中的相關線索,陸曉光教授詳細地向與課成員解析了遵守綱紀是自古至今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並結合西方思想中“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of the people”的命題與《詩經》中的政治思想作比較🗼。陸曉光教授最終得出結論🧝🏿♀️,自古以來中國政治中“從群眾中來”的思想就優於西方“三民”思想👨🏼🦲,這體現了領導者對於人民的重視,體現了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下午三時許🧚🏽♂️,中文系第五次黨課講座在與課同學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