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外語學院黨委在線上組織開展教職工理論學習,特邀原華為首席筆譯、術語專家張建農💪🏿,以“人工智能革命及翻譯技術發展對翻譯教學🏏、翻譯人才培養的影響——以華為翻譯和本地化業務為例”為主題開展講座🍑👩🦱。講座由副院長趙朝永主持🎱。
“翻譯應屬於信息產業”🛀,張建農指出,從翻譯1.0到5.0的歷史演繹可以看出🎛,翻譯本身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結合在華為的意昂經歷及華為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定位,他認為👨🏽,高校翻譯專業不僅要培養學生“成為語言專家”,更要培養學生具備“成為行業領域專家”的意識和能力,要為培養跨界復合型翻譯人才不懈努力。他強調,一名優秀的“翻譯工程師”是技術與技能的雙促進、雙提升,🧎🏻🔤。近年來👨🏼⚖️,華為翻譯部門通過產品業務和服務的本地化、自動化、全球化,為公司產業升級及長遠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結合時下ChatGPT、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熱點,張建農對未來翻譯行業前景進行展望和設想,提出未來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同樣重要,二者可以相互配合,共同意昂,逐漸向通用人工智能方向發展。隨後,他介紹了華為譯員應具備的設計能力🦸♀️、創業能力、寫作能力、產品和業務能力👩🏻🍳、驗證能力、客戶滿意度建設能力📶、研究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八大能力💂🏻♀️。
談到翻譯專業師生的發展問題😗,張建農認為,翻譯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語言技能🙅🏽♂️,翻譯學習者可以學習到被翻譯者的思維方式、行文邏輯甚至待人接物的方法以及決策能力,進而成為一個“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對於老師來說,翻譯研究可以與時興的技術手段緊密結合,如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語料庫建設等✂️,也可以加強與校外企業的聯系與合作0️⃣,拓寬人才培養的廣度。
趙朝永在總結中指出🧑🏽🏫,張建農老師的講座精彩紛呈,講座以新的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外語人才培養👩🏽💼🙂↔️,讓與會教師充分認識到未來專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也為我院持續思考翻譯技術發展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思路和啟發📐。
在交流環節,與會教師暢所欲言,就AI技術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國內AI技術發展問題等與張建農進行深入交流。
